top of page
搜尋
  • 作家相片草西

【閱讀心得/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】芬蘭教育與台灣教育改革之比較




芳蘭的教育一直以來都頗為國際稱道,不像傳統東方社會的填鴨式教育,芬蘭的教室是開放且民主溝通的。在芬蘭的課綱中,希望學生能學習如何「學習」,學生能夠對萬物有著想要探究的好奇心,自己提問並自己找出答案。


台灣經歷的數次的教育改革,從傳統的威權高壓式課堂,變成自發、互動、共好的教學模式,尤其在最新的108課綱中更強調自主學習與探究式教學的精神。因此作者身為國中數學教師,前往芬蘭進行行動研究,深入觀察並比較芬蘭與台灣教育之異同。有別於作者的論文寫作,本書是用較輕鬆簡單的方式,描繪芬蘭課堂的課程實況,讓讀者如歷情境般,參與了不同國家截然不同的課堂。


芬蘭的教學模式不在於直接告訴學生答案,而是透過問題引導、設計活動,讓學生能思考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並自己找出答案。不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我能想到的問題是,以台灣的制度來說,學習與思考的「過程」難以用量化的評量來測驗,在校成績考核能以教師的專業進行評分沒有問題,但在升學上,我們仍是採用統一的標準化測驗,不能確定用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學,學生真的能找到考試的「標準答案」。抑或是不同學生的學習歷程時間差異甚大,以自學的方式,有些學生可能可以獲得很多知識,但有的可能就一蹋糊塗,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去搭設「鷹架」讓學生能靠自己習得知識,是困難的改革歷程。


在教改的議題上我能想到的是,芬蘭是不是「從來」不會重視分數的國家?假如他們的上一代的舊課綱跟我們一樣是考試入學,那面對新課綱這種素養式教學,他們對於子女的學習表現會不會有疑慮?正如目前的台灣對於教育改革這件事眾口鑠金,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,教育好像越改革越差,家長也抱持著很多疑慮,無法信任教師專業與新的教學模式。尤其台灣的社會文化跟芬蘭相差甚遠,我們希望學生能夠抱有探究事物的好奇心,但是孩子在學校社會化的過程中,卻可能不斷壓抑自我的想法(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對異議者經常抱有異樣眼光),這樣長大的孩子,要讓他們在國高中階段,突然的要他們有自我意見、願意探索世界,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


我自己的教學經驗,用互動式教學(問問題讓學生思考、討論、發表)來上高中公民的課程,但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上課方式的學生、從未認真思考過「問題」的學生,很難針對問題本身有深入的想法,往往只是流於片面的陳述,這樣的教學課堂其實很難達成想要的「效果」。當然,能儘量讓學生練習思考是一件好事,不過台灣若要完成108課綱的精神,我認為社會與家庭的支持仍是要件。


如果社會文化仍是升學至上主義,那麼我們永遠不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學,由教師直接說出考試的標準答案,遠比學生自行探索簡單得多。再加上家長對於成績與名校的迷思,學生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中,要能展現自我還是太困難了。整體而言,台灣的教育改革與108課綱的立意良好,但若社會文化沒有改變,依然只是教師看看就算了的「參考資料」而已。但能夠有個努力的方向、能夠有許多老師進行不一樣的教學模式、能夠有學生開始思辨他所處的社會,的確是一件值得努力去做的事情。

22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